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,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目前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同时也是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领先者之一。
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58.7万辆与949.5万辆,同比增长分别为35.8%、37.9%,市占率达到31.6%,再创历史新高。
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,过去10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。然而,不容忽视的是,首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已处于老龄,一轮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即将到来。
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的预测,截止到 2027 年,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 114 万吨。另外,国家能源署曾预测,未来 10 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达到 1648 亿元。
一般来说,当电池能量衰减至 70% 以下,基本难以满足出行需求,达到退役阶段。从动力电池退役时间周期来看,纯电动平均退役时间 10.3 年,而纯电出租车辆大概 5 -8年就退役了。这使得动力电池从车辆“退役”后,仍然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,这既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,也意味着一定的环保风险。
众所周知,电池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,处理不当将产生环境危害。面对废旧动力电池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,应该如何处理?
目前退役动力电池主要处置方式有两类,即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。梯次利用是指让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其他领域。拆解再生则是将废旧电池彻底报废后进行拆解、破碎、分选、材料修复或冶炼,提取里面的锂、钴、镍、锰等高价值金属元素,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制造新的电池。
“‘退役’动力电池可广泛用于电力系统储能、通信基站备用电源、低速电动车及小型分布式家庭储能、风光互补、电动叉车等领域。一般可用到电池初始容量的60%左右,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,使用寿命可从数月到数年。”
动力电池中含有锂、钴、锰、镍等金属元素,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%~70%,动力电池所消耗的锂盐和钴盐已经成为锂、钴所有应用领域中的最大占比。伴随着一次资源的快速消耗,二次资源的回收理应达到相应水平。
自《全国矿产资源规划(2016-2020年)》发布,我国已将稀土金属矿产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,因此,对于动力电池中的金属元素进行回收,不仅可以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,也能有效缓解我国长期以来对此类资源的对外依存度。
但锂电池组装含有锂等重金属,部分电池使用有机电解质、有机隔膜,不同于传统铅酸电池的简单回收利用方式,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回收利用工艺相对复杂,一旦操作不当,这些重金属和有机电解质等将给环境带来严重威胁。
因此“电池被拆解后,我们一般采用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的方法回收利用其中的锂、镍、钴等金属元素。拆解不当会导致安全、环境与资源等多方面问题。从安全层面看,存在触电、短路燃爆和氢氟酸腐蚀等隐患。从环境层面看,存在钴、镍等重金属污染、氟污染和电池隔膜造成的白色污染。从资源层面看,存在锂、镍、钴等高价资源的浪费。”
综合种种因素来看,随着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,无论是基于环境保护、资源再利用,亦或是国际贸易的考量,电池回收都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产业行动。
面对这个千亿规模的淘金场,越来越多从业者进场想分得一杯羹。但当规则缺乏、体系不完善之时,电池回收也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乱象和待解决的问题。
在产业发展初期,我国电池回收产业格局基本呈现“小、散、乱”的状态,存在大量的“小作坊”、“黑作坊”的形式,随着工信部开展五批规范企业评审工作以来,截至目前也仅有 156 家企业进入了白名单。
白名单企业”指进入《规范条件》所列出的企业,即具有正规的电池回收技术、并具备官方审核之后颁发的回收资质,属于电池回收行业的正规军。
作为领先的智慧能源网络解决方案服务商,中商锂新能源科技(惠州)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锂电池梯次利用全环节先进性示范体系,目前已经实现退役电池“回收-分选-研发-制造-运营-监控”端到端数字化,打造了动力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,并于2023年成功入选工信部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》企业名单,成为电池回收行业梯次利用的资质企业。
在 2025 年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来临之前,近两年将是行业充分洗牌阶段。伴随废旧电池体量增加,中商锂凭借技术优势,有望同步提升规模及市占率,规模效应将逐步体现。
总体而言,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逐步走向正轨,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未来可期。